欢迎访问广西林科院官网!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报道 >

广西日报:科技点化 良材涅槃

发布时间:2014-03-14  作者:    来源:  总浏览:454  今日浏览:2 

广西日报   2014-03-11          ■ 本报记者 陈 江 本报通讯员 刘达峰 龙 娟     
      \
      ▲天然红锥成林需40年。
      \
      ▲稀有的天然野生红锥菌。 (资料图片)
     2014年2月20日,由广西林科院等单位完成的“红锥遗传改良与高效培育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成果鉴定。其成果被评价为具有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红锥,是一种珍贵的乡土阔叶树种,材质堪与“柚木”媲美,天然林成材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       2014年,广西林业部门提出在造林工作中要大力发展乡土阔叶树种,红锥被推举为首选。红锥能出头冒“红”,得益于科技之手的点化:良种的成功选育与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让其人工栽培在成材时间上可缩短近十年时间。

      十年,在一个地球资源被快速消耗的时代里,其意义非比寻常。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个时间点的突破,是他们历经23年艰苦探索,克服科研的寂寞与枯燥,坚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而换来的可贵收获。

     1 红锥珍贵成材难
     红锥作为学名,不为一般人所知,但提起它的果实——锥栗,广西人不会陌生,相信不少人都吃过,富含淀粉,味香甜,与板栗相似。在浦北县,有着全国最大的天然红锥林,林下生长的红锥菌,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不菲的价格,是一种十分稀有的天然野生菌,这种菌虽经国内大学的数位专家、教授进行了10多年反复研究、试验,但目前仍无法人工栽培。

     红锥更是一种具有优良材性的木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广西、广东、云南、台湾以及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南部,是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树高可达25-30米,胸径1米以上。树干高大通直,材质优良,木材坚硬耐腐。心材呈褐红色,色泽和纹理美观,干燥后开裂小,易做防腐处理,是高级家具、造船、工艺雕刻、建筑装修等的优质用材,每立方米大径材现行价在3000元以上。此外,红锥林的凋落物量多,对改良土壤和涵养水源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与其他珍贵阔叶木相比,红锥算是速生树种,且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效益显著”的特点,成为发展人工用材林的重要备选树种。为实现规模造林,国内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就开始红锥的科研工作。当时,广西、广东等省(区)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对红锥天然林调查、人工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广西林科院在红锥天然林调查和丰产林营造技术等方面还曾获得两项广西科技进步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还分别进行了包括育苗技术、造林技术及栽培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了红锥母树林区划与经营技术、种源选择、优树选择和子代测定试验。

      然而,大规模人工栽培红锥,依然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天然林需40年以上才能成大材,时间还是太长;它的实生苗主根发达,侧根少,导致育苗难、造林成活率低、早期“蹲苗”、生长慢……

      2 克难攻关志不移

      为了解决红锥规模开发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自1991年开始,广西林科院的科研人员再次立项,组织了区内外14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1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历时23年的联合攻关。

      筛选优良种源,找到优质的苗木培育技术,成为科研人员的首要命题。为了找到更多的优良种源,科研人员在北回归线左右以南,海拔500米以下的红锥天然林区里,寻找、收集了429 份种质,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红锥种质资源库。通过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收集了10个种源在3个点进行区域试验,科研人员发现来自浦北、博白两地的种源表现最好。为了缩短时间,科研人员采取边采种、边选育、边利用的办法,并把不同层次的优良种质资源用于生产中,再从生产应用中观察、寻找新的优良品种培育。这样的反复工作,科研人员进行了十多年。

      在科研中,测量树木的胸径以便观察其生长发育状况是科研人员的一项工作内容,他们把这戏称为“抱木”。1995年,大学毕业的蒋燚投身到红锥科研项目的团队,一干就是近20年,他告诉记者,当年,最多的时候,他一年可能抱了十万棵木头。

      长期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红锥造林的成活率低,头3年基本上不长苗,原因在于它的主根发达,而侧根难发育或不发育。为了培育壮苗,科研人员寻找了多种办法,其中包括移苗剪根(即剪主根、让侧根发育)、种子横摆、菌根拌种、嫩枝扦插等,逐渐破解了红锥“蹲苗”生长慢的问题,使锥苗的造林成活率从原来的70%提高到95%以上。

      通过年复一年的测序,科研人员发现红锥生长20年后,其材性会趋于稳定,也就是说,20年树龄与30年树龄的红锥在材性上不会有显著变化,他们还根据年生长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找到了红锥早期选择年龄节点是7年,为良种的早期利用选择提供了依据。这既加快了良种的选育步伐,也有效解答了“生长快会不会材性差”的疑问。

      3 创新硕果惠八桂

      在林木科研界里,有一个不言而明的事实:大多数人不愿意搞珍贵树种研究。原因很简单,生长周期长,成材难,出成果自然就慢。

      时光荏苒。科研队伍里有进有出,留下来的人里,有的已是霜染两鬓,有的则从青葱的小伙变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骨干。当然,如今的团队里也有了更年轻的面孔。

      23年,科研的路途不仅漫长,其间的曲折也一言难尽。起初,项目组的科研经费只有几万元,1999年,国家林业局立项后,增加到了60万。2006年以来,在自治区科技厅和林业厅的支持下,项目所需的研究经费才得到基本解决。经费的捉襟见肘没有难倒科研人员,让他们心痛的反倒是,9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对红锥研究认识的不足,在城市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时,把科研人员在3个地方建立的种源试验林都给破坏了,使得良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不得不停滞了7年。

      尽管如此,科研人员都没有放弃,近两代人痴心坚守和奉献了23年,让广西的红锥研究全面而系统,而结出的果实也特别丰硕。

      据项目负责人朱积余教授告诉记者,这些成果包括建成国内最大的红锥种质资源库;选育出目前国内外最优良的红锥良种12个,其中,浦北和博白两个种源通过良种审定;建成国家级红锥良种繁育基地和广西红锥良种培育中心;营建了40公顷优良种源母树林,提供了可供造林30万亩以上的优良种源种子3.48万公斤;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红锥超级苗采穗圃;提早利用红锥育种成果,缩短红锥人工林大径材培育周期10年以上。制订了红锥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的国家行业标准和广西地方标准,并通过审定,颁布实施;筛选出7个较佳的栽培模式;项目申请了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发表论文55篇。

      朱积余教授说,目前,红锥的科研成果已为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红锥的种植面积已在全区有了较大发展,并成为与针叶树种混交效果最佳、生长最快、最具发展前景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建设美丽广西,红锥将有大作为。
原文链接: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4-03/11/content_940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