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林科院官网!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报道 >

广西日报:装点青山峰更高

发布时间:2016-02-18  作者:    来源:  总浏览:532  今日浏览:1 

广西日报   2016-02-16          ■ 本报记者 谢彩文 本报通讯员 甘剑伟 张 雷 覃聪颖 文/图
  \
  南丹县山口林场的连片杉木壮林“胸围”比人粗,“身高”超过10层楼,尖尖的塔冠直指蓝天。
      \
     由广西林科院用材林所杉木课题组主持的“杉木种业创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经实施一年半,取得初步成果。图为科研人员参观广西林科院杉木组织培养实验室和多功能温控育苗大棚,了解广西杉木优良家系苗木培育情况。
     \
     广西林科院科研人员现场检查指导杉木良种培育和高效栽培试验示范项目实施。

    本报记者 谢彩文 本报通讯员 甘剑伟 张 雷 覃聪颖 文/图

      春节期间,广西林科院在南丹县山口林场的杉木示范林颇有人气,不仅引来看热闹的游人,还招来了看门道的专家。

      来到甲尧分场一片面积3万多亩、树龄23-25年的杉木林,广西林科院杉木专家陈代喜教授自豪地介绍说:“这片杉木亩均年生长量2立方米以上,最高达到2.4立方米,是目前全国生长最快、产量最高的杉木林。”这片山岭1991-1993年陆续种下3万多亩杉木林,不仅全部选用本土良种,而且采用良法精耕细作,在全国创造了杉木生长新纪录。

      2015年,“广西杉木良种选育及大中径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喜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1 “个头”“块头”齐领先

      来到甲尧分场第5林班第13小班,1992年种下的142亩杉木高大挺拔,浓重雨雾仍难掩其翠绿枝叶。雨点透过枝叶,打在林下灌木树叶上,“嘀嗒嘀嗒”之声此起彼伏,茂密森林更显幽静。

      山口林场副场长黄海仲选择两株有代表性的样树,与技术员一起用皮尺和红外线测高仪测量胸径和树高:一株高33.3米,胸径45.1厘米;另一株高32米,胸径44厘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两株杉木胸径均增加近两厘米,树高均增长30多厘米。

      我们看到,杉木树干通直,颜色暗红,树皮纵裂,塔状树冠叶子细长葱绿。作为当年种植杉木时的设计师和指挥长,年近六旬的黄海仲,乐呵呵地欣赏着凝聚了自己20多年心血的杉木林,介绍说:甲尧分场这片杉木林,平均高度27.7米,平均胸径30.6厘米,亩均蓄积量52立方米,亩均年生长量2.26立方米——已经逼近速生桉的产量。黄海仲说,像这样的大径材,过去要历经30-35年,现在只需要25年,缩短了5-10年。

      2015年5月,陈代喜教授在甲尧分场选择了44个杉木林样地监测,结果表明,最高亩均2.4立方米的年生长量,创下全国最高产。

      此前,全区公认的速生杉亩均年生长量为1立方米,最高生长量为融安县西山林场一片32年树龄的杉木,亩均年生长量达到1.8立方米。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广西林科院在山口林场生长量最高的这片杉木示范林,比西山林场亩均还高0.6立方米,年生长量多1/3;与浙江、福建、江西相比,亩均年生长量高出0.8-1.1立方米;单株胸径最大的杉树达到50厘米——“块头”之大,全国少有。

      广西杉木高度很难突破30米。甲尧分场1万亩杉木林中1/3已经达到30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23年的杉木正处“青年时代”,“个头”至少还能快速生长10年,继续创造新纪录。“欲与天公试比高”——陈代喜吟出伟人毛泽东一句名诗。

      2  粒肥未施收入丰

      山口林场土壤肥沃,气候阴凉多雨,微量元素丰富,磷含量比例高,对于乡土树种杉木,生长条件得天独厚。不过,没种植杉木之前,这里多为荒山,是未曾开发的“处女地”。

      山口林场营林科科长蒙跃环参与了当年造林会战,他清楚地记得,1991年炼山后打坎,表层30厘米厚土壤黑得发亮,属于沃土,3万多亩杉木林种下去,至今从未施放一粒肥料。

      黄海仲说,1991-1993年间,山口林场还在拉堡分场和顶江林站等地,种植了3.7万亩杉木林,其中有3万亩年均亩生长量都在2立方米以上,如今亩均蓄积量达到50立方米,最高达到60立方米。

      1991年种植的杉木,今年进入采伐期,按80%出材率计算,每亩杉木林可产25厘米以上的大径材4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3000元行情计算,每亩销售收入12万元,亩均年产值4800元。

      3 精耕细作效益佳

      45岁的谭永农是个护林员,拿着开山刀不断地砍掉挡路灌木,走向甲尧分场第5林班的杉木林。23年来,他无数次往返,踩出来这条小路。

      1990年,20岁的谭永农来到山里。第二年,林场推行造林承包制,从整地、种植到前三年抚育,由职工“一条龙”承包。谭永农承包了20亩山地造林。他清楚地记得,那年春节前夕,下着纷飞细雨,他身披雨衣手握砍刀,连续6天“披荆斩棘”,才开出15米宽的防火带。

      炼山整地后,为防野草复萌又赶紧打坎,坎穴规格与现在差不多,长宽各40厘米、深33厘米;株行距长2米、宽1.4米,每亩300坎,比现在标准多100多个,密度相当大。林场对坎穴标准要求很高,打坎后表土充分细碎,块粗不能超过3厘米,清出草根、石块后移回坎内。

      定植苗木是个细活,25厘米高的苗木先用黄泥浆根,笔直栽种下去,主根须根摆放舒畅,之后用脚踩紧。完成后用手轻拔,拔不起算合格。

      抚育方式分为铲带、全铲和全砍三种,把草根铲除干净。每年除草三次,春、夏、秋各一次。

      第三年冬季承包到期,林场验收标准为2.7米高。谭永农种植抚育的杉木林很多超过3米,平均超高10厘米。除每亩拿到90元种植、抚育费外,每亩杉木林他还获4元超产奖。

      黄海仲也回忆说,每个承包造林的职工都超产了,林场每亩支付94元费用和奖金,再加上每亩15元苗木费,前三年种植抚育总成本也就109元,造林成本相当低。

      甲尧分场场长韦群介绍,杉木林验收后交给分场经营,主要进行透光伐抚育,把弯曲的、主干分杈的劣树清理掉。2002年第一次大规模间伐后,杉木生长迅速;2006年二次间伐,2014年三次间伐,现在每亩保留50株左右。三次间伐每亩成本1200元,今年起杉木林陆续采伐,预计每亩产生5000多元的采伐、运输费,亩利润怎么算也在10万元以上。

      山口林场办公室主任韦波1990-1995年担任甲尧分场场长,也兴致勃勃地讲述当年情景:种下杉木林头两年,很多职工在林间套种玉米,不仅有收成,杉木长势反而更好。

      黄海仲解释说,间种玉米虽然也不施肥,却一年除四次草,杉木“借光”相当于扩坎,土质变得更疏松,自然生长更好。

      4 良种当家“子孙”旺

      甲尧分场第15林班有一片杉木林,面积大约200亩,也是1992年种下的,高度大多只有17米上下,胸径不足20厘米——“个头”“块头”都相形见绌。

      这是当地农民侵占林地种植的,栽培方式与林场并不二致,唯一不同的是种苗来路。林场使用选育成功的本土良种育苗,农民则自行上山采种培育。数年前,林场收回这片杉木林,正好作为“对比林”。

      山口林场自1955年建场,一直在广西林科院指导下从事杉木良种选育,从没间断过。1957年,以蒙济捐为代表的老一辈林业人,从贝江河流域采种带回山口种植。1973年,山口分场建立了杉木种子园,发展成为广西第一批杉木良种基地。

      1973-1979年,以杨志远为代表的技术干部,从杉木优良林分中选出46株优树作为母树,建立了子代林;之后又从46株母树中选出优树17株,于1979年建成甲尧分场水坝采穗圃,形成17个优良杉木品种,其中3个在全区推广。

      1979-1982年,以吴昌润为代表的技术干部,在甲尧分场一个叫牛场的地方,建立面积377亩的第二个种子园。

      1982年,黄海仲接过良种选育的接力棒,从水坝采穗圃采剪穗条,嫁接到牛场种子园,成功选育出1.5代杉木良种。1990年,在水坝采穗圃边建立苗圃,培育良种苗木。1991年,林场大面积造林灭荒,第一批优良种苗大规模上山。

      我们爬上山口分场鞭马山,雨雾中豁然出现一株巨大杉木:树皮纵裂深如刀刻,胸径74.2厘米、树高31.3米。这棵1957年种植的“杉木王”,虽已58岁“高龄”,长势依然旺盛,去年又长高20厘米——这是山口良种杉木的一株母树。

      近年,广西林科院加强杉木、油茶、松树、红锥等乡土树种良种培育,分别建立自治区级培育中心,先后选育出25个杉木良种和无性系,蓄积生长量比普通品种提高30%以上。如今,广西杉木组培技术已成熟并进行了组培试验造林,杉木等乡土树种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