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林科院官网!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报道 >

中国绿色时报:铸造创新强引擎 服务林农千万家

发布时间:2017-02-10  作者:    来源:  总浏览:2618  今日浏览:2 

作者:本报记者 陈永生 张雷 本报通讯员 龙娟  
中国绿色时报 2016年11月17日 头版      走进南丹县山口林场甲尧分场,大片的杉木林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山风吹过,英姿飒爽。
      “这可是全国生长最快、产量最高的杉木林分。”广西林科院杉木专家陈代喜教授告诉记者,山口林场的大径材杉木林,每亩年最高蓄积生长量达2.4立方米,直追桂南速生桉树的产量,单株胸径最大的达50厘米。这样的大径材,过去要30年-35年才能长成,现在只需25年。这就是广西林科院主持完成的“广西杉木良种选育及大中径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内容之一。
      该项目经过30多年的研究试验示范,选育出优良家系91个、优良无性系38个;筛选出二代优良子代184株,新建和升级换代杉木种子园3个,推进7个杉木良种基地建设、面积7000多亩,营建基因库234亩,保存种质1200份;建设3个杉木轻基质容器育苗示范基地、面积300亩,年产能逾2000万株。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并于2015年喜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院60年来,广西林科院在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激活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了科技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科技立院
  注重科技创新强化重点攻关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60年来,广西林科院加强松、杉、桉三大用材林和油茶、八角、玉桂等经济林、乡土珍贵树种的优良品种选育及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用材林中大径材培育技术推广,为支撑广西在全国的重点林业大省地位、打造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马尾松是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也是广西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广西林科院联合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南宁市林科所、藤县大芒界种子园、环江华山林场、横县镇龙林场、贵港覃塘林场、区直派阳山林场等单位,经过近30年的系统联合攻关,在多世代育种策略制定、育种技术体系建立、种质资源选择与收集保存、种质创新与良种选育、种苗繁育与良种生产基地体系建立、良种示范与推广应用等6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发明专利授权3件,在国内率先建成3个马尾松高世代杂交育种园,培育出林木良种14个。
  目前,广西林科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马尾松无性系种质基因库,收集无性系1778个,累计生产种子近2万公斤,4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马尾松良种基地全部实现种苗一体化,推广造林14.80万公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45亿元、间接经济效益62.68亿元。
  不仅是马尾松,广西林科院在杉木、桉树等主要用材林树种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方面也居全国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广西林科院以获奖成果创新高收官,科技成果实现爆发式增长,无论在全区科研院所中,还是在全国省级林科院中,都进入了前茅。
  “十二五”以来,广西林科院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局八角肉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木良种基地(油茶、红锥)、国家林业局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南宁)、国家级生态定位站等部级科研平台和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油茶良种与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自治区引智示范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形成技术突破、平台支撑、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格局。
  “十二五”期间,广西林科院通过验收、鉴定或结题的科技成果共有206项,同比“十一五”增长160%;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协作),广西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梁希林业科技奖6项、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7项、广西发明专利金、银奖5项。
  人才强院
  重视人才建设打造人才强队
  人才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广西林科院重视人才建设,通过“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岗位,进一步打造了全国知名的松树、桉树科研团队,并实现了广西第一批院士工作站落户。
  广西林科院有效推进人才兴院战略。“十二五”期间,聘任院士1人,引进海外特聘专家1人,引进和送培博士24人、硕士47人,晋升正高级职称19人、副高职称43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5人。
  为了培养创新团队建设能力和科技人员团结协作能力,广西林科院在桉树、松树、杉木、油茶、珍贵树种、特色经济林、林木土肥、森保、林化、森林经营等研究领域共组建了11个首席专家团队,加快推进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同时,重组及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形成生物组培、油茶、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经济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专用肥、林产化工、园林花卉等领域强力的林业科研攻关人才梯队,以及规划设计、园林绿化等科技产业开发团队。
  走出去学人之长,请进来补己之短。多年来,广西林科院与澳大利亚、越南、泰国以及泰国皇太后基金会等国家和单位在桉树研发、木材材性与加工利用、油茶、松树等方面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与区内外地方政府、院校、林场、企业等150多个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科技兴林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和空间,探索出一条开放办院、合作办院、借外力发展之路。
  目前,全院先后修订完善了30多项内部管理、内部约束、内部激励机制和办法。在项目申报上,广西林科院通过院学术委员会把关,对正在实施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实施成效、存在问题以及措施建议。同时,对各研究所进行目标考核,做到奖惩分明,通过加强管理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干兴院
  立足基层服务林农千万家
  肉桂是我国著名的天然香料和中药材。广西既是全球肉桂原产地,也是主产区,面积约为230万亩,年产桂皮约3万吨、桂油约800吨,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65%以上。
  进入本世纪,针对肉桂培育与加工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围绕肉桂种质资源利用、种苗繁育、资源培育和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环节,广西林科院依托国家林业局八角肉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联合广西大学、广西源安堂肉桂产业有限公司等,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促进了全国仅有的两个以省命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广西肉桂”产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制定肉桂行业和地方标准5项,获得专利20件,开发新产品20个,建成生产线7条,示范推广应用40多万亩,通过项目实施近三年实现新增产值7.69亿元。
  种植肉桂也为林农提供了可持续的增收渠道,5年生桂通林每亩年均产值439元,年均利润285元;15年生肉桂板桂林每亩年均产值870元,年均利润566元。项目示范与推广累计培训林农4000多人次,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5万多个。
  广西野生红锥菌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闻名全国,但在七八年前仍普遍存在不出菇、产量低、人工干预不当、采摘不规范等诸多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科研人员首创性地提出林下红锥菌的人工促繁技术方法,颠覆了过去菌根型食用菌红锥菌不能人工干预增产的传统观念。示范林每亩产值由5年前的六七千元提高到当前的4万多元,年产菇批次从原来的普遍2轮增加到3-4轮,成为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
  “十二五”期间,依托项目实施,广西林科院选育松、杉、桉和油茶等良种70多个,油茶、杉木组培技术已成熟,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马尾松体胚组培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生产桉树、油茶、珍贵树种、园林花卉等种苗1亿多株,强力支撑了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的建设发展。
  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益。广西林科院先后选育出松、杉、桉、油茶、油桐、八角等一大批良种,其中130个通过国家和自治区级林木良种审(认)定,良种的遗传增益显著。
  目前,广西林科院已向社会推广实用技术60多项,派出10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林场、企业开展林业实用技术推广与转化服务,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00多期,直接培训林农1万多人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广西林科院院长安家成形象地说。
http://203.187.172.102:82/szb/html/2016-11/17/content_3297907.htm